6)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文章目录:

1 游戏在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p 1

2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缺陷及改善措施 p 2

3 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注 p 6

 

 

1 游戏在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中重读智残儿童总体智商数在50 以下。从目前的资料中获悉,智商数35~50的儿童属“可训练的”,35以下的儿童属“需监护的。”尽管有人对此表示异议,但从中我们感到了这部分智残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困难程度。面对1+1=2如此简单的运算无法掌握的智残儿童,改革教育方法势在必行。经过观察,我发现游戏在中重度智残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一、选用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理论依据

     以皮亚杰为首的认知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比知识学习更重要。”有效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个体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前必须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结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进入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将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他将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八类:

     第一,信息学习。即巴浦洛夫的应答性条件反射;

     第二,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反射,指个体直接与外界发生联系,当某一个行为得到强化时,该行为的发生  就会提高,反之未得到强化或受到惩罚,该行为的发生  就会降低;

     第三,连锁学习。即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动作的联合;

     第四,语言的联合。即将字词联合成句,句句联合表达心意;

     第五,辨别学习又称知觉学习。即区分各种刺激的不同之处;

     第六,具体概念学习。即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发应;

     第七,规则学习。即定义性概念学习;

     第八,高级规则学习,运用规则解决问题。

 

     加涅认为以上八类学习由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后一类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前一类型的基础上,前后不可逆转,不可跨越。 加涅的理论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刺激反应学习从形势看就是游戏活动。正常儿童学前期的基本活动就是游戏,每天除了睡眠外总是不停地游戏,通过游戏与外界发生联系,从中获取各种感性体验,这为日后学习抽象知识打下了基础。中重度智残儿童在缺乏早期干预的情况下,自身没有能力与外界发生联系,因而获得的感性知识实在太少,影响了进一步的发展,学习高级类型的知识更是困难,因此,提供游戏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进行“错误尝试”获取感性经验,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二、游戏在智残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1、了解 智残儿童反应迟钝,学习能力差,然而,各人的学习兴趣、能力、特性各不相同。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比较差,教师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通过游戏活动我们能从学生的表情、动作中了解到他们的能力与问题;通过游戏,能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2、有利于智残儿童的心理康复    美国阿克斯莱因博士利用游戏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治疗后表明,游戏对恐惧、忧虑、退怯、害羞、破坏、攻击、  等均有明显的疗效。智残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失败远比成功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帮助,就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游戏活动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游戏者在游戏时没有心理负担,游戏的难度可随自己的能力调节,因而容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据了解观察,所有的智残儿童对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游戏充满兴趣,游戏中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令他们激动、欣喜万分。

  

     3、有利于实施个别教育计划    智残儿童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制订个别教育计划,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我们现行上课形式是集体授课制,集体授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不易把握;第二,顾此失彼的现象难以避免。实践中,我发现游戏有利于实施个别教育计划,据观察:智残儿童对游戏充满兴趣,他们会积极参与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可了解他们的能力和问题。其次游戏具有自我教育性质。儿童掌握了游戏的玩法之后,可以自己进行游戏。这样,教师便不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了。

   

     4、促进智残儿童的动作协调性以及大脑对外的反应灵敏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就告诉我们,动手动脑可使手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智残儿童动作协调性差,反应迟钝,而游戏中的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儿童的协调性,并使思维随之展开,促进智力的发展。   

     5、有利于提高智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游戏中需要借玩具或几个人一起玩游戏。这些活动,能使儿童逐步懂得合作,学会谦让,体验竞争,进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规范,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http://family.mzedu.com/tsjy/tset/2006-07-07/1152256287d65655.ht

 

 

2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缺陷及改善措施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同样不能被社会忽视。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越早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越好。通过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智力潜能,提高相应的行为能力,为未来接受特殊教育和适应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笔者从事智障教育十余年来,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往和沟通,发现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智障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部分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智力落后是家族遗传的,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也存在智力落后的现象。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介入,这一类家庭无法为他们的孩子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导致部分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长对智障儿童教育的认识不足。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众多家长为了自己可爱的孩子不惜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让他们进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包括孩子的家长,他们认为只有正常孩子才有权享受教育,而对那些特殊孩子——智障儿童的教育根本不予重视,或者说往往忽视对他们的教育。有些家长缺乏信心,就放弃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让孩子闲置在家,使他们失去了必要、及时的康复机会。这种状况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设施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更为常见。

 

     三、家长无法正视孩子智障的现实导致错失学习时机。

     有的家长虽然知道自己孩子智力落后,根本无法适应普通小学的教学进度,但出于爱面子、担心别人歧视或者盼望奇迹能发生的心理,坚持把孩子留在普通小学。到小学毕业了发现孩子还是什么都不会,根本无法上中学,这时家长才想到让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与正常孩子相比,由于智障儿童存在较大的智力差距,造成孩子在普通小学容易处于被歧视、漠视的状况。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有个女孩13岁时普通小学毕业无法上中学,来到我校就读。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家她能和家人正常沟通,在学校却不跟同学说话,不理睬老师。据家长反映,小学一、二年级时她还能与他人沟通,但是由于老是受到同学的嘲笑、歧视,越来越不懂和别人交往了。像这样的孩子错失了早期学习时机,还形成了一定心理障碍,增加以后康复教育的困难。

 

     四、家长过分依赖药物治疗,延误对智障儿童早期干预和训练。

     智力落后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发生在个体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性质的大脑疾患造成的一种后遗状态或后遗症。有一些家长知道子女智力低下后到处求医问药,花大量的钱购买补脑药物,总是期望能有一种药物能治疗“智力落后” ,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根本改善。社会上还有些人捉住家长心理,推出各种“聪明药”,一些家长生怕孩子“漏掉”吃药恢复的机会,花大量时间、精力、钱让孩子食用各类药物,但这些努力往往是徒劳无功的。虽然家长的这种努力和付出无可非议,但是过量的药物手段对大脑的器质性损伤已造成。而且还因此延误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应当说,对于发育迟缓幼儿如果及早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训练,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家长的过度溺爱,影响了对智障儿童的教育。

     有些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造成孩子智力落后,总是怀着自责的心态想方设法在各个方面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手段造成孩子娇气、自私和懒惰的性情,对孩子将来的成长非常不利。我们在学校里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来校就读,家长找出各种理由要求要陪读;家长对孩子们之间的一些小打小闹反应过度强烈;老师针对孩子的一些不该有行为进行教育,家长则千方百计进行袒护;诸如此类。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完善的人格也是智障孩子走入社会的基础。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让智障儿童时时处于有序的正确教育氛围之中,对智障儿童早日适应生活,适应家庭,适应社会,从而走进社会,回归主流,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

 

     因此,针对上述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一些缺陷,笔者以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的关注。

     鉴于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合的工程,她是需要家庭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和医学康复充分协作的有机体。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智障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各种负担:沉重的经济负担;社会歧视;长期照护和接送上学而致身心俱疲;耻辱感;由于孩子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增加摩擦和压力等。部分智障儿童父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性方面更为突出。这也是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社会力量的关注甚至介入,正确引导和帮助家长(包括困难家庭的经济资助),克服障碍,让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得以有效保障。

 

     二、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认识。

     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大多孩子外貌上的目光呆滞、行为异常、肢体不协调;孩子学得慢而忘得快;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孩子的思维很幼稚等等。作为家长,你也许不明白孩子为何如此,也不知孩子的将来会怎样。但是,你必须正视这一切,努力认同自己的孩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支持与合作,孩子上了学还要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而不要把教育孩子全部责任推给学校。在学校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老师与家长沟通孩子出现的某些问题时,有些家长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的孩子就是因为傻才送到你们这样的学校”,家长的言下之意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问题学校都应包了。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有些是孩子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家长就应积极配合,在家也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关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两天的休息等于零”。这就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而提的。对于有这种特殊需求孩子的家庭,家长更应与社会、学校密切合作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干预时间与干预机会,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家长应注重对智障儿童进行自理能力康复训练。比较小的孩子训练要灵活,不必太刻意,不必象学校上课非得什么时间上什么课,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许多训练内容可以融合在日常作息活动中,比如类似“脱衣”、“穿衣”完全可以利用早晚及午间睡觉、起床进行学习。“吃饭”“洗澡”“上厕所”等也可以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训练。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慢慢地训练他们做一些身边的小事,如“扫地”、“洗碗”、“洗小衣物”、“凉衣物”、“开门、锁门”、“洗菜”、“擦柜子”等,这些是家庭训练的最好内容,通过家长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有利于孩子功能的逐步康复。也让孩子明白这些事都应该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将来进入学校学习、生活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加强言语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四、创造条件与外界多多交流。

     智障儿童最终要象普通人一样在社会中生活,要面对与家人邻居及社会上其它的人交往。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会被人欺负不让孩子出去玩;有些家长出于自身自卑心理,不让孩子出去玩,自己也尽量不带孩子外出。而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几乎外部世界隔绝。这样的家长没有替孩子着想,将来孩子独自面对外部世界时该怎么办?学校曾有一个学生,入学前一直被父母关在家里。其父母由于生了这样的小孩也就很少与亲戚朋友往来了。该学生九岁入学时一直躲在母亲身后抱着母亲的腿不敢出来,老师用很多方法都看不到他的脸。现在已经读七年级了,老师跟他讲话,他还是马上就把头钻到桌子底下怎么叫都不出来。还有很多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家长要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外界交流。带孩子出去购物、去公园散步、和领居小朋友交往,要努力让孩子适应社会环境,比如礼貌用语、求助、购物、认路、建立友谊、与同伴交往等等。让孩子在一个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不应该把孩子封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错失交流、学习、提高的时机。

 

     五、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和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注意事物的时间较成人短暂,智障儿童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和耐挫力,因此更应考虑他们的个人需要和兴趣,而不能一味地进行强迫式训练,否则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孩子都爱“玩”。他们玩起来可以废寝忘食,因此游戏是促使他们智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可以使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地发展起来。其次,针对儿童的兴趣特点编讲故事,故事不但能扩大儿童的知识,还能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也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智力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再次,多让儿童进行观察活动,培养观察力。通过观察丰富孩子对周围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感性认知。这也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只要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充分为孩子考虑,有时,一个活动会涉及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家长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通过家长们的努力,智障孩子的早期康复训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58227/archives/2007/659678.shtml

 

 

3 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注

 

建阳西门启明学校     倪宝珍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儿童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应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然而,西门启明学校的孩子都是一些智力残疾的孩子,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都较正常儿童弱,尤其是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更是落下了一大截。提高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是智训孩儿将来直面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也是对智训班还儿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应从各个方面让智训班学生在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促使弱智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归主流”运动的发展,为我们的特殊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给我校的特殊孩子带来了与正常孩子密切交往的机会。将残障儿童纳入正常的班级日常管理中,建立班级常规,使残障儿童成为班级中普通的一员,而不是特殊的成员,逐渐规范他们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残障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教育正常儿童养成“助残为乐”的良好品行,形成正常与残障儿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班风,正常儿童从残障儿童身上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校目前的特殊教育是将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单独分班,而又和正常的学生一起参加所有的活动。这种模式把特教学生与普通学生又分开又结合,残障儿童智训有提高了就随时回到正常班,这样的优点是便于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又给这一部分残障儿童回归社会带来优势,同时又强化了正常班儿童的爱心和同情心,即融合教育。

 

     何谓融合教育?这是西方教育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并付与实施的特殊教育目标,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它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学生应该归属于普通班的学生。这一观点使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感觉到与他人的平等,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要提倡融合教育呢?以智障儿童为例,首先智训班构成的学习环境,语言环境无法与普通班相比,学习正常语法的机会相对减少,给智障儿语言康复带来阻碍。其次普通学生接触社会的面宽广、深厚,而智障儿则比较浅薄、单纯,如果他们之间能互相融合,能使智障儿更早、更好地适应人际之间的交往、合作。其三,融合使智障儿与普通学生心性相通,彼此关爱,减少智障儿孤独自卑感,利于心灵康复。

 

     融合这种经历给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们提供了一种经验积累和互相学习的可能性。特别是我们的这些特殊孩子与正常孩子的共同学习、生活、游戏,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此同时,我校正常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培养了正常班学生更多的爱心。

 

     西门启明学校地处城镇交合处,家长们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对孩子们的早期教育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只求平安无事,却忽略了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特教孩子的家长,他们有的觉得孩子很可怜,为了给孩子更多的物质财富,他们忙于赚钱,无暇去辅导孩子们,经过调查发现,家长常带孩子出去郊游、参观的机会只占20%。另外,我校的教学设施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孩子之间的交往受到了制约。

 

     主要问题表现在:

     1、由于我校活动面积小,使孩子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不能引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由于环境所迫,致使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机会少,走走看看巡视、维护秩序的时间多。

 

虽然学校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养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教育 功能,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面对集体的关注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直接面对大集体,会使孩子产生极大压力,有可能刺激孩子由最初的胆怯转为惧怕。 能在生人或众人面前大胆讲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所以,我们应关注这些孩子最初介入集体活动的过程,这时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他们往往不只是不好意思当众讲 话,有时连在游戏中拉拉别人的手都不敢。但是,当他们最初入校,母亲把他的手放入老师 的手中时,母亲已把她对老师的信任传递给了孩子。因此,孩子会关注老师的举动,看老师 是否一直对他很关心,看他是否很安全。所以,玩“找朋友”时,老师多去找他几次,用信 任的目光看着他,用亲切的歌声与他交流,用温暖的手握住他,他就会多一份胆量;当他在 “娃娃家”时,我们不妨多给他打几个电话;当他有得意之作时,不妨让他给老师或者给大家讲一讲。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多说话,而是为了让他变得勇敢、自信。多与人交往。

 

     有的孩子其实特别想说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免不了被人打 断或取笑,时间久了就会回避谈话类活动和人多的场合。这样的孩子有时会在不被人注意时 自言自语,对他们而言,周围人的态度很重要。老师应努力帮助孩子们培养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当这样的孩子能够在大家专心倾听下,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肯定和鼓励时,他该多么高兴啊!最起码,老师应该是他最耐心的听众,这对孩子很重要。

 

     当我们为了一件事烦恼时,情绪自然会很低落,若没有适当的发泄渠道,我们可能会用沉默 来告诉别人:我现在不高兴,别打扰我。因为老师对孩子是做连续观察的,因而我们容易做到辨清这个事实。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适当请这个孩子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每当孩子帮助老师发过纸、笔等后,他们通常都会显得很高兴。老师在这个时候的责任是想办法调整孩子的情绪。假如,我们老师真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我们都会想出一些相应的好办法。

 

     每个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孩子语言发展慢一些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要和家长一起着急。但是,我们要了解孩子是否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看孩 子的综合发展状况。排除生理上有缺陷的原因后,我们要做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对孩子发展有足够的信心,不要因此而打击孩子,认为孩子笨嘴拙舌,更多的语言交流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哪怕是口吃的孩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特教教师毫无疑问是这个重要工程中的重要一员,在铸造灵魂的这一伟大工程中特教教师担当了打下坚实基础的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 我对特教教师的认识在不断的改变、更新,也在不断的深入、丰富。心中的特教教师形象也在不断的完善,日趋成熟起来。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9/51138/archives/2008/768357.shtml 

 

2020年2月28日 19: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