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听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文章目录:

1 家长怎样与听障孩子沟通? P 1

2 家长如何培养聋幼儿的自信心 p 3

3 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 p 4

4 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p 10

5 聋康专访: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融合教育 p 17

 

 

 

1 家长怎样与听障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聋儿从小就可以通过父母说话时的语调、身体动作、神情等理解父母的用意,并知道爸爸妈妈是否关心疼爱他,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逐渐认识周围的世界。很多聋儿的父母都觉得在家里根本无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家长只要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就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

 

     蹲下,看着孩子说话

     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家长要抓住每一个适当的时机与他交流沟通,但不要自己滔滔不绝地说,要让孩子有说话的机会。每天,除了抽出一定时间靠近聋儿配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侧耳说话,进行专门的听力训练外其余时间最好与孩子面对面说话。如果聋儿的位置比较低,请蹲着或跪着,让他看清楚您的面部表情和口型,这样有助于他理解您说话的意思。此外不要让聋儿面对强光,当您面向光源时孩子就能清楚地看见您的表情和动作。让自己拥有一张生动的脸和会说话的身体我们说话时常常会有表情动作例如,一边说话,一边微笑或皱眉头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态度。大多数人跟儿童说话时会很自然地加上各种动作,如我们会边挥手、边说再见边鼓掌边表扬孩子等等,聋儿可以通过这些动作和表情理解我们的语言。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说话时不要避讳自然的手势和身体动作,尤其应学会用生动的眼神和表情配合语言表达意思,在语言学习初期,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了解家长话语的含义,提高他们沟通的愿望,找到沟通的乐趣进而更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

 

     让话语娓娓动听

     呼唤聋儿的时候,声音可以响亮一点但不是大声喊叫。如果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与您沟通,就应该用平常的音量说话了。说话时的节奏和音调应根据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无论听力是否正常,都能够通过语调和表情来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因此家长应学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同孩子交流。

 

     让孩于对您的话感兴趣

     选择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的或者孩子喜欢的话题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能够处于自然轻松的状态便于沟通的进行。另外,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反复发生的,而且孩子有亲身体验,易于理解。进行日常沟通时要用简明扼要的话语,便于聆听理解,不要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也是与孩子沟通时可选的话题。比如与孩子一起阅读图书,对其感兴趣的故事不断变换方式重复地讲解,一段时问后孩子对语言的反应会令您吃惊。

 

     尝试做耐心的听众

     沟通是分享知识和感情的一种途径,所以需要有说者和听者。一般的谈话中,每个人都会轮流扮演说者和听者的角色。但在和聋儿沟通的时候,家长常常忘记自己也有做听众的义务,总是一个人说个不停。其实孩子虽然不太会说话,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表达自己。他们更需要耐心的听众鼓励他们,让他们有讲述的愿望和信心。当聋儿尝试跟您沟通时,要让他知道您在注意聆听。聋儿一开始“说”时就要注意他,然后等他把“话”说完,并按照他的意思做出相应的回应。如聋儿口渴了可能会指着杯子“咿咿呀呀”跟您说,我们就可以拿起杯子说:“你要喝水吗?”倒入杯子后,可以稍等几秒,引起聋儿的注意后再说:“喝水吧”,这样,聋儿就有机会将名词和实物结合起来,慢慢的就能用语言表达了。我们愈懂得聋儿表达的意思,他就愈想跟我们沟通。

 

     停下来,等一会

     如果您在说话时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那么您可以停下来,等一会儿就能够再次引起他的注意。当问孩子问题时也应该停下来等一会儿,等待孩子做出反应和回答。切勿急于求成,这样做会让孩子反感。

 

     鼓励孩子充当描述者

     在沟通中,孩子会兴致勃勃地向您描述某一件事情,有时聋儿会拿起一样东西高兴地展示给别人看,或许他会利用表情、动作和声音表达意愿。这时候您应该尽力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并告诉他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孩子想跟您描述一只他见到的小猫,您就应该及时告知孩子猫的名称,并可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如小猫、漂亮的小猫。家庭在聋儿康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听力语言方面尽快得以康复。同时,家长的大力参与能使聋儿直接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容易获得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健康性格,并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真正地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只要有爱心、耐心、恒心,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与聋儿沟通,帮助聋儿早日康复,融入主流社会。

 

     家长怎样对聋儿听觉训练

     1.从婴幼儿期开始对聋儿听觉训练。母亲将孩子抱在怀中,给他唱歌,或靠近孩子的耳朵说话,让他感觉声音的振动,对各种声音作出反应;一旦孩子能利用自己的残余听力辨认声源,就可以发展听觉训练。此时应当培养他注意生活中更多的声音,比如听录音机、电视机的声音,听开门声、铃声、盆声、碗声、鼓声、狗叫声,识别每个发音的东西,必要时还可以让他边听边用手触摸发音的物体来感觉发音的振动。

 

     2.使孩子注视口型。注视口型,看人说话,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孩子看着你的时候,你就跟他说话,渐渐地,他的目光就会集中在你的脸上,养成注意看你口型的习惯,特别是当他发现看别人说话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时,他的目光就变为专注。

 

     3.利用发音感觉声音的振动。当你说啊(a)的时候,把手按在脖子正中,会感到声音的振动;当你说摸(m)的时候,把手指按在两侧鼻翼,会觉得鼻腔振动;当你说不(bu)的时候,把手指放在嘴唇前边,可感到有一股气流冲出来。这些触觉信息,都可以用来帮助聋儿发音,这对重度的聋儿尤其重要。

 

     4.语言训练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让孩子理解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先从单词开始,许多单词可以单独作为语言使用,例如吃、跑、跳、走。

 

     5.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有意识地让孩子听说话,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实际,教他认识事物的名称,如吃饭时,指着饭碗教他说“碗”;出去玩时,看见汽车教他说“汽车”,看见花教他说“花”、“红花”、“黄花”、“白花”等等;还应当教孩子说儿歌、讲故事。

 

http://wenwen.soso.com/z/q173506355.htm 

 

 

 

 

2    家长如何培养聋幼儿的自信心

 

     聋幼儿缺乏自信心,主要是由于家庭父母、老师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建议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家长,应从以下几点培养聋幼儿的自信心:

 

  一、让聋幼儿尝试成功,获得愉快的体验。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让聋幼儿做一些经过努力就能成功的事。如:当聋幼儿学习拼音“a”和词语“爸爸”,由于拼音和词语“爸爸”比较好发音,音易读准,家长的表扬使聋幼儿自我感觉良好。又如,一些简单的动作表演手工、穿衣服比赛等,完成任务后给予表扬,使他们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心。

 

  二、相信聋幼儿,并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有些家长常常因孩子小又有残疾,而替他们做许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缺少责任感,凡事依靠别人,难以建立自信。为此,专家建议家长应根据每个聋幼儿年龄的大小、能力的强弱,有意识地让聋幼儿承担一些日常生活事情,如年龄大的聋幼儿照顾年龄小的聋幼儿,负责打扫卫生,年龄小的聋幼儿收拾自己的床铺、叠衣服、收拾玩具。让聋幼儿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树立“我能做好”的信心。

 

  三、善于利用聋幼儿的独特之处,放手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竞争。如聋幼儿对五颜六色的颜色特别感兴趣,由于聋幼儿的特殊原因,画画时注意力特别集中不易受外部环境干扰,家长和老师应利用聋幼儿的这种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经常性地了解一些正常儿童所参加绘画比赛活动,挑选一些聋幼儿好的作品,去参加比赛,使幼儿知道优者胜、劣者败,帮助聋幼儿学习竞争。

 

  四、教育聋幼儿向困难挑战,享受战胜困难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家长可以在聋幼儿成功时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提高学习难度,然后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复习词语“青蛙”时,家长开始要求聋幼儿看图并说出青蛙一词的读音,幼儿读正确后教师给以肯定。再提问:“青蛙是怎样叫的?”家长播放青蛙叫声,聋幼儿听过后,能分辨,但是不会用词语表达。这时家长应继续播放青蛙叫声,并模仿“呱呱”的叫声,让聋幼儿看口听词后,可以回答家长的问题,从而享受到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的喜悦感受。

 

http://www.sunqe.com/jjzd-newread.asp?newsid=1230 

 

 

 

3 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要做到家长和儿童的相互尊重

 

     在传统思想中,人们常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长辈,”但是不能忽略了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做到双方面的相互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不仅是对他们独立意愿和个性的尊重,同时也是消除他们因自身障碍而产生自卑心理的最佳途径。当家长布置给孩子一件事情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她)可以很好地独立完成;遇到家庭中一些重大问题或牵扯听力障碍儿童的事情时,父母可以用征求意见或共同讨论协商的方法解决。对于每一件有影响的事情,父母不仅要带头这样做,而且要教育其他子女甚至要求亲属、邻里配合这样做。目的是造成父母与子女、听力障碍儿童与兄妹之间的民主气氛,这样,在听力障碍儿童心灵中就产生一种平等的感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及亲属切记不要武断、鄙视、也不要纵容、偏袒,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所谓尊重、挚爱、信赖和强烈的期待会创造出让人惊异的现象来,这种现象被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二)当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或有所进步时应给予即时强化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纵观自己孩子的表现,只要他们的学习、表现不断进步或者比以前有明显地提高,就应该采取连续表扬的方法,这种及时地表扬会对儿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个叫史基那的学者利用鸽子做了一个实验:史基那让鸽子啄墙上的一个圆窗户,鸽子每啄一下,他就立刻按一下铃,同时给鸽子一丸饵食。连续几次后,鸽子知道了只要啄一下圆窗户,就会有饵食吃,于是它就不停地去啄。这时史基那又改变了一个方式,就是当鸽子啄窗户时不立即按铃,等到鸽子把头往后缩时再按铃,因为鸽子知道了铃声是给它吃食的信号,于是鸽子稍微把头往窗子上碰一下就赶紧缩回来,以便铃声早响,早吃到饵食,这就是“即时强化”的道理。

 

     根据“即时强化”的原理,对听力障碍儿童每一个应该夸奖的行为,必须要在他们取得进步或做某件好事之后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为时间短,听力障碍儿童对自己的表现或行为记忆犹新,及时给予表扬,渐渐地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表扬适应习惯,对素质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形成极有好处。

 

    (三)采用适合听力障碍儿童的奖励或惩罚方法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何进步时,大多都采取奖励的办法。但有的家长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点吃的、玩的之类的物质报酬,有的家长一高兴,或许会掏出人民币来奖赏。起初听力障碍儿童对这种“刺激”觉得很新鲜,但几次之后,这种对“物质刺激”的感觉无形就会膨胀。这是由于家长的物质奖励不可能老是加码,总是那么一点点,久而久之,这些听力障碍儿童就会觉得不够刺激或根本感觉不到刺激了,他们就会把得到物质奖励作为一种行为的目的,而且胃口吊得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欲望得不到满是而寻找新途径的不良心理。这种不良心理有可能促使听力障碍儿童去侵犯别人的利益,甚至去进行偷盗。这种情况是有一定比例的。

 

     家长采取的最高奖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可以想象出,当父母在众人面前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时,孩子的心里,会产生一股巨大的动力。可以这样说,只有父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称赞,才是真正激励孩子奋发向上的最高奖赏。当然也不要排除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些奖品最好选用鼓励听力障碍儿童奋发向上的图书、文具、体育器械或开发智力的棋类等。也有的家长采取高深的哲理和革命大道理进行说教,而这些对于仅有很少知识的听力障碍儿童来说简直是不切实际的。

 

     同样,过多的责备也会适得其反。听力障碍儿童的感情大多比较脆弱,不应该用“真是个笨蛋!”  怎么教你都没有用!”等这样尖刻的字眼来挖苦他们。有时责备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而有所觉悟,但必须以事实为准绳。如果忽略了用客观事实来教育,而只说_些损害孩子心灵的话,甚至实行棍棒政策,会使听力障碍儿童觉得委屈,情绪低沉,感到自己真实无用。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时,应该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客观地指出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改正,辅以正面对比,让孩子知道自己是错了,做到心服口服。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最好不过夜。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笨蛋”、“没有用”之类的结论,而是希望父母给予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启心灵的钥匙。对待听力障碍儿童一定要耐心,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决须用全副精神。

 

    (四)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

 

     大家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注意对子女施行正确的教育,那么家庭的每个成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一定能以文明的形象出现。这样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向整个社会辐射、渗透、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听力障碍儿童在家庭完全靠家长、社会的熏陶,进入学校后就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配合进行了,听力障碍学生成了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纽带。如新生到校后进行常规训练,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成长史、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当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主阵地。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家庭和社会也要做好辅助工作。

 

      二、家长在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一)听力障碍儿童家长的类型

     1.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极其疼爱,以至发展成为溺爱,这类儿童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要求做家长的总是给予满足。即使有什么错误,家长也予以迁就,家长不仅自己溺爱,同时要求其他人照顾。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这就是对听力障碍儿童生理缺陷的补偿。溺爱类型的孩子由于从小娇惯,自理能力、适应能力都明显低于同龄的听力障碍儿童,加上家长轻视精神教育,还会养成孩子一些不良习惯,很不利于今后的生活。这些孩子在学校往往是惯于支使别人,不易和大家搞好团结。他们好胜逞强,遇到困难往往退缩,情况变化时甚至不知所措;还缺乏艰苦奋斗、勤劳节俭、自我服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这样一位母亲曾经说过“她有三个孩子,这个最小的孩子听不见声音,而且不会说话,如果不好好对待他,良心上过不去,因此对他是格外照顾,百依百顺。”这位母亲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歧视型

     有些家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太深,觉得自己生了这样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是“前世没有积好德,”是一种报应。当他们认为“望子成龙”已成为泡影、祖传的香火无人继承时就把怨气泄到了儿童身上。这种类型的家长在工作中、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迁怒于他们。还有一些家长偏心,把希望放到了他们头脑聪慧、健康活泼的孩子身上,工夫也全下到了他们身上,面对经济开支过大,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个个出众,想想自己家还有个“累赘”,听力障碍儿童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的出气筒。父母难看的脸色,挥舞的拳头,使他们不敢有任何分辩。这种类型的儿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内向,常常怀有一种报复心理,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造成的这种心理缺陷,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

 

     3.放任型

     这类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虽不说有累赘之感,但也是毫不关心。可以说,在家长眼里就根本没有这个人。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入学,只是让他们认识几个汉字,知道简单的数学运算而已。家长不指望他们养老送终、更不指望他们出人头地、光耀门庭。有的家长说,我们花点钱,让学校管管他们,省的在家里招惹是非,毕业后能够有饭吃,实在不行,回家能给父母当个帮手也就够了。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有的家长一个学期来学校交一次伙食费、书费、学杂费,有的干脆让学生自己交,根本不来,很少和班主任、任课教师联系。这类听力障碍儿童表现随便,无上进心,学习无目的。一般说来,对事物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具有主观片面性。他们常常喜欢模仿,而模仿的常常是一些错误的东西。如,看电影模仿打斗蒙面;观察人是模仿人的生理缺陷等。别人的优良品德不去学,视而不见,却学着吸烟、喝酒、谈朋友。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有些家长一心想多抓大钱快致富,或诱惑他们弃学经商,甚至鼓动他们去卖血。这种情况在聋校已屡见不鲜。

 

     4.希望型

     这类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文化素养较好,多数为国家干部、知识分子,他们并不认为家庭中出现一个听力障碍儿童是失面子、丢人,而是相信这些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加倍努力可以和健听儿童一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产劳动技能。这类家长往往有一股犟劲,相信没有办不成的事,对孩子寄有很大的希望。他们注意了解听力障碍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学习特殊教育方法,并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说,施行这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真正关怀和疼爱孩子。这些家长注意和学校密切配合,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学生情况,重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反映,并在家庭进行继续教育,做到家庭、社会和学校一体化。这类听力障碍儿童在校和同学们相处融洽,自信心强,具有进取精神,学习成绩优良。

 

     从以上几种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听力障碍儿童个性和品质的形成受到家长的直接影响,而家庭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尊重和欣赏自己的孩子。只要家长能正确,的运用特殊教育规律,采取适合听力障碍儿童特点的方法去启迪、教育他们,就一定能够使这些听力障碍儿童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家长在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自身对专业机构的认识,以利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诊断

     家长可请有关听力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评价和鉴定,使其更具专业性。在我国,很多医院都设有听力检测门诊,由专门的听力学家进行诊断。还有一些康复中心、聋哑学校、有关高校的特殊教育机构的专家也能对孩子的听力损伤程度、原因、可能的语言发展作出较客观的评价。从中家长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听力障,碍儿童进一步的了解,即了解现在,也能了解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前景。

 

     2.帮助孩子选配助听器,并购买适宜的语训设备

     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选配适合的助昕器,对于助听器的选配、保养,电池的更换及适应度等问题也需要家长作大量的工作,此项工作对于孩子进行语训尤为重要。

 

     3.家长是对听力障碍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

     家长应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可通过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获取相关的知识,结合专业教师的训练计划,在家庭内做很好的辅助训练。也可以到相关的训练机构或康复中心获得有关的训练方法等,以便于更好的实施家庭教育。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发展儿童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本身就已经存在听力障碍,即使和他们说话,他们也听不到,转而用一些手势代替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这种做法不仅耽误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阻碍了对听力障碍儿童的补偿训练。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可让孩子亲自体验和学习;也可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增长见识,进行实际知识学习,增强孩子适应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对听力障碍儿童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家长耐心、毅力、培养方法等方面的一次测验。孩子进步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在整个过程当中所起的指导作用。正如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所讲的“家长是听力障碍儿童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家长应明确自己在孩子教育和训练中的作用与地位。

 

http://bbs.ci123.com/post/14618828.html 

 

 

4 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残疾儿童和普通同龄儿童安置在同一个教室一起接受教育,它强调的是提供给特殊需要儿童正常化的而非隔离式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所有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如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特殊教育师资、提供特殊教育资源等,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从而促进残疾儿童接受适应其社会化发展的全人教育。

在本课题研究中,特殊需要儿童主要指耳聋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指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选取的对象为在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幼儿园、融合部就读的耳聋儿童和普通儿童。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的现状

    (1)英国融合教育现状

     1974年,英国为求特殊教育有所突破,特聘渥那克成立特殊教育咨议委员会,经过四年的调查,在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渥那克报告书,开启了英国融合教育政策的大门。“渥那克报告书”强调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统合,在对象界定上,提出使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取代障碍儿童,建议用学习困难来界定各种学习异常或需要特別医疗介入的学童。在教育形态方面,改变传统固定的形态,建议在某些特定时间內针对特定儿童需要施教,并在普通学校设立资源中心。

 

     1981年,英国的教育法案回应了1978年的渥那克报告,该法案对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量、安置建立了新的程序。该法强调教育的提供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并寻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把学生分类安置到特殊教育机构。

 

     1997年,英国教育暨就业部发表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特殊教育绿皮书,它被视为是继1978年渥那克报告后最重要的跨世纪政策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融合的相关政策。 

 

     英国自1978年的渥那克报告以来,融合即是其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历次的立法都很好地促进了融合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有些教育政策间的相互影响,有些地方融合教育的一些政策无法得到全部落实。

 

    (2)美国融合教育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回归主流在美国兴起,主张让特殊孩子不再在隔离的特殊环境中学习,而是回归到普通班级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目的在于尊重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使他们回归到社区,同享社区的教育资源。尽管特殊班学生在非学科时间进入普通班上课,但课程并未为其调整,特殊学生只是跟着普通学生的进度上课。1975年,美国制定残障儿童教育法,强调给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环境。1980年,美国兴起普通教育改革运动,其宗旨为尽量将轻度、中度的特殊儿童安置到普通班级,直接在普通班级中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并减少抽离教室的措施,连以前须安排在资源教室上课的特殊儿童都尽量安置在普通教室中教育。1990年开始,美国更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所以,美国的融合教育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已经成为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安置方式。

 

    (3)台湾的融合教育现状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台湾开始倡导与推广融合教育,1996年台湾发表“中华民国身心障碍教育报告书”,正式提出并推行融合教育,1998年修正公布的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与特殊教育法,以及2002年完成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中,再次表明身心障碍学生就学零拒绝、提供就读普通班以及最少限制环境的精神。

 

     从2003年度台湾特殊教育统计年报显示,国民教育阶段就读特殊学校的学生占3%、特殊班占17%、分散式资源班与巡回辅导班约占50%,而在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务的学生约占25%,由此可知,在安置特殊学生时,多以资源班为主,资源班与普通班的安置占了七成五之多。有台湾特殊教育学者指出:“不难想像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特殊学生会在普通班级中就读。学校与教师不能再以逃避或推托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不敢说学生在普通班级中是最好的,但致少我们应该尽力去做,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了学生的存在与普通班价值,也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2、我国融合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真正的融合教育研究,虽然有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我国的随班就读实际上就是融合教育,但由于随班就读受到教育体制、师资、教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往往被老师放弃,被同学歧视,从而形成了“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因此我国目前的随班就读工作,只是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了普通班级,但并没有给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师资等特殊需要的服务,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理论价值:融合教育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已成为各国教育努力的目标,作为人口大国、教育大国,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对融合教育理论体系有所探讨,但比较肤浅,还只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筑适合我国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价值: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积极进行融合教育实践探索,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从事融合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科研素质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在实践中积累融合教育经验,为我国今后更为广泛地开展融合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填补我国在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本课题研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耳聋儿童享受正常化的生活,促进其社会化成长提供条件,为全国上下创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本课题研究预计取得的突破

     1、弥补融合教育实践在我国的空白。融合教育在北美、欧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还只处于初步的理论研究层面。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可以弥补此项工作在我国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形成融合教育本土理论体系与经验。融合教育在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开展此项研究,虽然可以借鉴与吸收这些经验,但不可能完全照搬,必须结合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发展本土化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

 

     3、给耳聋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融合教育是新生的事物,它给耳聋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更有利于耳聋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化成长。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要达到的目标     

     整体目标: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技术操作体系。

     具体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构建对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包括安置方式、教育方法、师资配置、教育评价等);

    (2)通过实践研究,使耳聋儿童、普通儿童及其家长充分认识融合教育,引导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相互接纳,融洽相处,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一支理解融合教育,掌握融合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教师队伍;

    (4)通过融合教育实践,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需要强化的意识

     强化教师对融合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强化聋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意识与技巧;

     强化外部环境对融合实践效果的促进等。

 

     3、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

   (1)探索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安置方式;

   (2)探索对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方法;

   (3)开展对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相互理解与接纳的教育引导研究;

   (4)探索融合教育师资、技术人员的配置与培养;

   (5)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家长及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态度的调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基本思路

     确定课题 拟定方案 → 专家引领 论证方案 → 教育实践 实施方案 →总结反思 完善方案 → 深化实践 形成经验

 

     即确定“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方案;聘请有关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对课题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研究对象,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包括培训教师,做好师资准备);定期进行反思研讨,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调整思路,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深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形成可操作的、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经验。

 

     为了切实开展好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还要加强对国际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在师资配置与培养上,要考虑普通教师、聋教育专业教师、相关听力技术人员等优化组合,以及学校行政、家长的支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加强与国外、港澳等地融合教育学校与专家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2、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准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9——2006.1)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确定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通过对有关融合教育的书籍及网络资料进行搜集、学习、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课题,并初步进行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对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的通师培训。

     本阶段的成果是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2——2008.7)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课题论证、师资培训、教育实践、总结研讨等活动,辅以调查法,对师生及学生家长开展有关融合教育认识、态度等情况的调查。预期主要成果是:课题论证报告、有关调查报告、研究案例及论文、师资水平提高、学生及家长观念转变、修改后的较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资料(教育方案、个别化教育计划、教育记录、音像资料)等。

     具体步骤:

     2006.2——2006.7(具体实践研究开端:走好第一步最为关键,阻力大、任务重,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

     1、请市、县教科所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指导,聘请课题顾问,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论证课题研究报告,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加大对参与教育实践工作教师的培训力度,做到“先培训,再实践”。

     3、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通过开讲座,让家长了解融合教育及实施融合教育的政策保障,解除家长的顾虑;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学生家长和学生开展相关调查。

     4、确定研究范围与对象,重新编排班级,配置师资;教师利用班会、晨会及学科教学、团体心理活动等途径,引导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互相接纳,彼此帮助。

     5、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定期举办融合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手段,总结经验,针对问题研讨对策,撰写教育案例及相关研究论文。

      6、在初步进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疑难问题,邀请专家指导,改进研究操作技术。

2006.8——2008.7(实践研究纵深开展:扎实落实研究计划,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总的研究指导思想:在通过一学期实践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实践,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不断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研讨活动,抓好环节,落实计划,积累经验。其中,每学期进行一次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研讨会,每学期举行一次融合教育研究总结会。同时,不断邀请专家对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给予指导。另外,在中国特殊教育网上开辟《融合教育论坛》栏目,促进更多的人群关注融合教育,关注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并为之展开讨论,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深入开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8——2008.12)

     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整理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融合教育研究论文集》,尝试编著《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推广融合教育研究经验。准备课题结题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五、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课题组核心成员10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5人。

     从人员结构上:校长室成员1人主持课题研究;教科室成员1人负责研究技术指导;基层管理、研究人员2人,负责子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实验班教师4人,其中既有普通师范教育专业教师,也有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教师;言语矫治师、听力技术员各1人,保障聋童发展的特殊专业技术服务需要。以上人员结构搭配合理,能够满足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需要。

 

     从成员学术、研究背景上:2人为江苏省特殊教育语文学科带头人,1人为市学科带头人,1人为市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1人为县青年名师;4人参加过江苏省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其余成员均为市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其中1人还获县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人曾赴加拿大、香港考察特殊教育;大多数成员多次参加过特殊教育国家级培训;2人曾赴全国各地进行特殊教育讲学;5人参加过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1人担任中国特殊教育网主编,1人担任中国特殊教育网编辑;2人参加过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多人次参加市、县级课题的研究,核心组成员在国家、省、市、县级发表或获奖论文100多篇。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5年5月至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购买各种国内外有关融合教育的书籍,通过网络搜集国内外有关融合教育的网络资料,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学习、整理、分析,了解了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2)召开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论证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3)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使之成为我校开展融合教育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4)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培养融合教育实践研究需要的师资,让更多的教师接触融合教育,认识融合教育,实践融合教育;

    (5)召开学生家长会,进行家长培训,促进家长认识融合教育,理解聋生实现社会化发展对融合教育的需求,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6)确立融合教育实验班,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切实按照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操作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总结方法,改善融合教育实践条件,特别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之间的接纳等方面作了艰苦的努力;

    (7)积极宣传融合教育,争取更多人群的认可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8)注意积累融合教育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促进融合教育研究工作的系统化。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有利条件

     我校是全国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1998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了聋健合一幼儿园,目前在校聋幼儿50余名,普通幼儿150余名。2003年又创办了聋健合一幼儿后续教育——聋健合一小学教育(即目前的融合教育部),目前共有聋生30余名,普通小学生100余名。从融合教育的安置方式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一部分耳聋儿童已经融入到了普通班级中去,从接纳的角度来讲,让更多的耳聋儿童融合到普通班级中去已很现实;从接受融合教育的理念上,我们已经从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认为开展融合教育研究,是站在特殊教育研究的前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意义深远,大家愿意为之付出辛勤和努力;从师资配置上,我们既有普通教育的师资,又有特殊教育的师资,还有专业的听力技术人员,基本上能够满足融合教育的需求。以上条件在其他学校很难同时具备。另外在外部环境上,学校大力支持融合教育研究,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融合教育,全国上下共同创建和谐社会,这都为融合教育的生根、发芽、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资料来源

      目前已经拥有的国内外有关融合教育的书籍主要有:

     《融合班的理念与实务》,吴淑美,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

     《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利·哈米尔、卡罗琳·埃弗林顿著,方俊明主编,昝飞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K·E·艾伦、I·S·施瓦兹著,方俊明主编,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5;

     《今日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路得·特恩布尔、安·特恩布尔、玛里林·尚克、

宋·史蜜斯、多萝西·莱亚尔著,方俊明主编,方俊明、汪海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特殊教育学》,方俊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张福娟、江琴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通过网络搜集的国内外有关融合教育资料汇编为《融合教育研究文集》、《随班就读

文集》。

      以上资料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促进课题组对融合教育的深入认识。

     

     经费筹措

     学校划拨专项研究经费、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及残联给予经费资助。

 

     时间保障

     1、每周组织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举行一次业务学习与研讨活动,促进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研讨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2、因为本课题研究属于实践研究,与参与的每位老师、每个学生时时相牵,实验班级的所有师生教学、活动时间都是研究时间;

    3、每学期举行一次融合教育研究成果汇报活动,促进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与提升。

 

    六、预计研究的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

成果

(限

5项)

课题研究方案、论证报告

报告书

2006.2

鲍红安

课题调查报告

报告书

2006.5

鲍红安

课例录像、活动录像、

录像

平时

赵  杰、靳  军

个别化教育计划、教案

记录、教案

平时

邹冬梅、王玉红

孟  静、邓志丹

融合教育研究论文集

论文集

2008.10

鲍红安

最终

成果

(限3项)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8.10

鲍红安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2008.10

鲍红安

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

著作

2008.10

鲍红安

 

www.jssghb.cn/xmgl/115zdkt/zdp72kt.doc

 

 

 

5 聋康专访: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融合教育

2011-06-10 10:45   |   来源:聋康网

——专访美国特殊教育专家Cheryi DeConde Johnson博士

 

Cheryi DeConde Johnso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 博士。

1975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听说科学学士学位,1976年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得听力学博士学位,1982年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特殊教育管理、失聪教育项目教育博士学位。

她的工作荣获了许多国际知名奖章并得到了广泛认可。1992年获科罗拉多言语语言听力协会临床成就奖,2000年获美国听力学会听力教育服务模型开发专业成就奖,2003年科罗拉多听力学会最佳表现奖,2005年获科罗拉多听力学会终身成就奖。2006年被北科罗拉多大学校友会授予开拓者奖。

 

 

     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也需要获得与正常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基于此,“融合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领域中得以提倡和实施,“融合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不断获得新的解读。针对“融合教育”这一话题,聋康网特别采访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Cheryi DeConde Johnson,以下是访谈内容。

 

“融合教育”解读

 

聋康网:您是怎样定义“融合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

Johnson博士:融合教育模式可以很灵活的适应学生的个人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有意义的指导,在教室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融合教育模式中仍然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比如聋人教育的老师。教课老师应在正常上课时,或在另一个较少干扰的教室里给予聋儿额外的帮助。然而,大部分指导都是在正常上课时进行的。

 

聋康网:一般情况下,哪些听障儿童适用于这种教育模式?

Johnson博士:有些聋儿在普通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学习技能,并且能有效率的学习标准课程,这类聋儿适合于融合教育模式。合适的教育模式的关键是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我们要根据失聪或听障儿童的技能及其在正常学校中适应能力,认真做出决定。这些孩子必须首先具有学习技能才能在普通教室环境下受益,他们才能充分地、有意义地加入到快节奏的上课指导和对话中,而对话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些必须的技能包括语言、词汇、基本常识、注意力、沟通技能、综合信息的能力及适应环境时自我帮助的能力。

除了考虑到学生外,老师也应该为失聪或听障儿童调整教学方法。老师可以使用特殊技术,如FM无线调频系统、教学时有手语翻译参与、确保学生在说话前集中注意力、重新叙述其他学生的话、使用标题工具、提供书面笔记,老师需要做出调整使学生充分地适应这种学习环境。

 

聋康网:融合教育的实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Johnson博士:以上描述的几个条件可以确保在教育项目中更成功地组织学生。对落后于其他正常的同龄人两年以上的学生,要提供重要的课程和教学调整,而这些不会出现在普通教室教学中。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包括融合教育的学生,应该持续监督其进展,来确保孩子可以达到预期的进步。如果出现耽搁或问题,应该改进教育项目提供所需的额外帮助。充分地沟通交流是为失聪或听障儿童设置教育项目的基本条件。

 

聋康网:在融合教育实现的辅助技术中,FM无线调频系统的价值在于?

Johnson博士:FM无线调频系统是通过连接在助听器上的一个小无线接收器,将说话者的声音直接传送到收听者的耳朵里,FM无线调频系统消除了听力和理解错误,这些错误可能由于说话者的距离、室内的噪音和高混响率引起。FM无线调频系统是听力损失的学生运用听力来适应教育项目而使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这一技术使沟通交流成为了可能。

 

聋康网:FM调频系统对与使用环境有怎样的要求?

Johnson博士:FM无线调频系统可被用于任意房间甚至是室外。因为FM系统通过助听设备把说话者的声音传送到听者的耳朵里,所以彻底的听力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证聋人正确选配合适的助听设备。一旦助听器合适,FM系统就会连接。使用FM系统前,应该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正确使用和维护FM系统。

 

 

“融合教育”在美国

 

聋康网:在美国,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包括哪几个阶段?

Johnson博士:在美国,失聪或听障儿童教育有3个基本阶段:早期干预、学前和学龄教育。联邦政府规定,各州必须根据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提供各项服务。

 

早期干预婴儿一旦被确诊为听力损失,就应该加入早期干预项目。通常这些项目是为婴幼儿和刚学步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设置的,在有些州早期疗育可以持续到4岁。这些项目在州与州之间存在差异,但相同的是在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期间都会由受过培训的专家进行家访。大部分州的专业人员都是受过聋人教育培训的。推荐早期干预项目是医院义务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检项目的成果,儿科听力专家评估并诊断出听力损失之后会为儿童适配听力辅助工具。

 

学前教育在美国,学前教育通常在3岁开始。对特殊儿童群体来说,这种学前教育并不是强制的,而是依据儿童的个人教育项目为残疾儿童(包括听力障碍)提供的免费服务。这一学前教育也在变化,但是特别提供了3小时的每日指导。辅助服务包括由个人教育项目组确定的交通、言语治疗、听力及其他治疗或服务。在大城市里都有专门为失聪或听障儿童设置的学前教育。在较小的社区里,这类孩子可以参加正常的学前教育,但是必须加以辅助或者参加依据个人需求和可用资源设立的特殊教育学前班。

 

学龄教育在美国,正规教育通常由幼儿园(约5岁时)开始,直到从高中毕业或22岁时。孩子不到6岁,一些州不允许父母送去上学。大部分失聪或听障儿童从学前教育进入幼儿园。这些服务项目类型及地点取决于孩子的需求和可用资源。学校须提供连续服务计划或可选择范围。服务包括正常儿童参加的正规学校、正规学校为失聪或听障儿童设置的特殊教育项目、为失聪或听障儿童设的走读学校或住宿学校。所有这些项目必须是免费的,而且包括辅助服务如由个人教育项目组确定的交通、言语治疗、听力及其他治疗或服务。

 

很多失聪和听障人高中毕业后都会继续攻读大学。《美国残疾人法案》(ADA)规定必须向残疾人提供大学教育项目。这一项目必须确保他们毫无障碍地参与课程。ADA服务项目还特别为失聪或听障学生提供了手语翻译、FM无线调频系统听力辅助技术或其他辅助技术、标题或笔记及辅导课程。

 

聋康网:美国的融合教育具有哪些特点?目前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Johnson博士:正如上述,在美国,根据其需要,失聪儿童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IEP项目组决定每一位儿童教育项目所有的参量。IEP项目组成员包括学校工作人员(正规教育的老师、聋人教育的老师、语言障碍病理专家、听力专家、管理人员、其他为学生进行评估及与学生在一起工作的人)和父母。受到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须符合两个条件:1. 须确诊为听力损失,2. 其听力损失对教育具有不利影响。何为不利影响由各州确定,但通常需要提供一些孩子发展或教育延迟证明。特殊教育被称为特别设置的指导教育。

 

IDEA规定孩子须在最低限制环境下接受教育,这就意味着聋儿的教育设置应与正常成长的孩子教育设置最大程度的相似。当普通教育模式阻碍了聋儿的学习,可以接受特殊教育项目。通常,如果孩子的语言技能耽搁了两年或者更长,或有其他学习问题阻碍了他们参加普通的课程,就可以考虑特殊班级或项目。正常学校的老师应该指导或帮助聋儿在普通班级学习,或者带他们去安静的教室。IEP项目组基于学生的最大利益,做出决定。不管聋儿在哪个环境下接受教育,都应提供手语翻译、FM无线调频系统、标题及特殊座位等服务。

 

聋康网:您怎么看待融合教育在中国和美国的发展?美国的发展有哪些借鉴价值?

Johnson博士:在美国,特殊教育由IDEA指导、推动。教育对象包含了所有儿童。IDEA也提倡,无论何时聋儿的教育环境都要与其同龄人最大程度的相似。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已经有平均87%的失聪和听障儿童按照自己的个人教育项目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

 

相对而言,中国的教育系统很分散,大部分失聪和听障儿童都在聋人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通过实行广泛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干预、不断改进的助听设备的获得、耳蜗植入及其他技术,未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将会在其应有的水平上成长。通过这些改进,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想让孩子在正常教室上课。

 

同美国一样,中国的聋人学校应该为其老师开发外展项目,为本地区在正规学校上学的学生提供其他辅助服务。判断每个孩子是否愿意选择这种教育模式,评估学校是否有能力帮助孩子学习并满足孩子需求的一贯方法是判断聋人学校是否能够成功地提供这些服务。

 

编辑:海莹

http://www.deafchina.com/news/4000.html 

 

 

 

 

 

2020年2月28日 19:11
浏览量:0